学习红旗渠精神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6-09
来源:
作者:
2021年6月21—22日,高山村党总支,村委会组织高山村部分党员及村民组长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习。以前对红旗渠只是听说过或者在电视、报纸上看过,这次自己近距离看了红旗渠,在红旗渠展览馆里看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现场听到讲解员生动的讲解;站在红旗渠边上,向前,望不到头,向后,看不到尾,抬头,是陡峭的石壁,低头,是无尽的深渊,脚下,却是清澈的流水。看到红旗渠水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使我思索万千,心潮澎湃……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幼抱瓮提罐,远道取水,人畜疲极。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旧中国的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是何等之大。传说民国初年,有位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地方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少,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而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盼不回来。等到天黑不见回来,这时就去接老公公,在去接的路上迎到了挑水回家的老公公,在帮助老公公担水的时候,由于天黑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担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书记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他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世界奇迹。当年修渠的人住山崖、山洞,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各种疾病,还仍然坚持在工地。修渠人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历时数年,林县人民在县委杨书记的带领下,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撼山岳,胆略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终于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正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充分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和情怀、风骨和操守。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国家几代领导人都给予红旗渠精神很高的评价。毛主席对当年兴修水利的杨贵书记 给予莫大赞许;周总理称赞红旗渠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学习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十年修渠,并不是一蹴而就,更多的是在修建过程中所经历的的艰难坎坷和流言蜚语,但杨书记和林县群众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硬是在这巍巍太行的层峦叠嶂中间,修建出了一条“人工天河”。作为基层的党员,更应该学习和发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明白一名党员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通过此次红旗渠精神学习,我要把红旗渠精神带到我们实际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使我们的公司兴旺发达,使我们的公司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