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评审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5-15
来源:
作者:
QR/03 GS 01-02 编号:GS2023-01
公司办
一、评审内容:
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有效性
1.1内审情况分析
1.1.1 现状
a) 内审的具体情况见 2023年内审报告;
b) 从今年内审三个小组查出的不合格项的情况来看,文件、记录、环境、安全等控制方面仍有不少问题,暴露出我们管理方面的不足,现场问题有所改进。另外TS、CE、API审核中需整改的项目除标准外,其它已整改。今后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2023年的这一次内审,本着务实、从严的原则,实事求是,重在整改和提高。各部门对内审开出的不合格报告能认真分析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整改。经跟踪验证,本次内审发出的4份不合格报告已按制定的纠正措施按期完成,实施关闭。同样对没开出书面报告的不符合项,也按照不符合的要求进行整改,实施关闭。
1.1.2 结论或纠正措施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符合GB/T19001-2016/ISO9001:2015;GB/T24001-2016/ISO14001:2015;GB/T45001-2020/ISO45001:2018;TS规则及CE的要求,API Q1第九版、API6D 24版标准要求。运行基本有效,对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迅速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自我完善各部门的不足之处。
1.2与顾客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2022年通过对顾客满意率的调查,产品质量满意率98.8%;产品外观97.7%;产品包装满意率95.4%;售后满意率96.5%;供货及时率88.6%。2022年质量目标铸铁件成品率目标93.4%,超出目标3.873%;铸钢件成品率目标94.2% ,超出目标3.928%;不锈钢件成品率目标90.1%,超出目标1.093%;优等品率达到66.32%,超出目标5.422%,一等品率达到82.34%, 超出目标3.3448%;顾客满意度平均达98%(环境目标详见环保局监测表单)。
2023年前5个月汇总:顾客满意度95.5%(电话回访加调查),铸铁件成品率目标1-5月,平均比目标93.5%,提高3.16%,铸钢件成品率目标94.3%, 实完成98.06%.不锈钢件成品率目标90.10%,实完成94.75%;优等品率达到66.08%,目标64%,提高2.08%;一等品率达到82.558%,目标79%。
2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环境方针、目标,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实施情况及其适应性
2.1质量目标:从2023年目标完成情况看,公司方针适应公司目标。
2.1.1 现状
针对前5个月质量目标汇总分析看(因环保检查不能喷漆,车间存未喷漆产品400余万,比上年同期少近400万)
顾客满意度为95.5%;
铸铁件成品率目标93.5%,实完成96.66%,超出目标3.16%;
铸钢件成品率目标94.3%,实完成 98.06%;
不锈钢件成品率目标90.1%,实际完成94.75%。
2.2质量方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通过对2022年后半年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正在按照方针规定的宗旨和方向努力,产品质量稳中有升,质量方针是适宜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适宜的,不做修改。
3 产品和过程质量趋势、过程业绩
3.1 产品质量趋势
从2022年后半年各产品的工序合格率和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等统计指标来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并稳步上升。我厂产品产量较大,并且产品品种多,今后仍要加强产品过程控制,提高操作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公司应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加大向高压力、大口径方向发展力度及速度。
3.2 过程质量趋势
3.2.1公司结合GB/T19001-2016/ISO9001:2015、GB/T24001-2016 idt ISO14001:2015、BG/T45001-2020 idt ISO45001:2018标准及API Q1、TS、CE的要求,PED标准的及时更新,修订了工艺文件;对特殊工序进行了确认;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操作工人进行了技术培训;加强了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过程质量稳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公司加强管理,由于疫情影响,公司员工2022年10月职工体检,到2023年10月再进行体检。
①按照要求做到进厂员工进行体检。本厂所有职工一年一次进行体检。
②在喷漆车间设施改造方面,正在试用水性漆,使车间基本无漆味,从而保证喷漆工人身心健康。
③按照国家环保要求改造废油漆渣及过滤棉等固废中转存放库,并和有环保资质的厂家签订合同定期进行固废物处置。
④按照国家环保要求2022年8月公司安装光伏发电清洁能源电。
⑤定期对车间废气、废水、噪声进行检测(由防疫站和第三方公司检测)。
3.2.2 公司制定了各工序操作人员安全防范措施,各个岗位都发放有安全风险告知牌,将产品质量、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耗材等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与人员工资、奖金紧密挂钩,进行严格考核,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工序质量得到了提高。
3.2.3 公司设备处于完好受控状态,其中特殊过程设备均符合标准,满足要求。
3.2.4 从产品合格率、工序合格率、设备完好率等指标来分析,过程质量稳定,较往年均呈上升趋势。
今年1月—5月完成产值比上年同期减少817万元(环保原因不让喷漆,库存300多万,未入成品库);销售比上年减399万元,汇款比上年同期减少383万元。
4重大质量事故
公司对重大质量事故的规定是: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元;或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用户重大经济损失,对本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带来重大影响的质量事故。公司2022年7月至今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5顾客满意度调查和顾客投诉的处理
5.1现状
5.1.1 GB/T19001-2016/ISO9001:2015、APIQ1、CE标准强调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我公司坚持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服务宗旨,今年4月份,公司销售处对顾客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共发出产品质量调查表30份,回收22份,对公司售后服务及产品满意度占96.5%,产品外观和包装满意度97.7%,较满意的7份,综合满意度95.5%,不满意的零。
从以上情况来看,公司领导在以后的营销工作还要狠抓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顾客不但对产品满意,还要对我们的服务满意。(2023年1-5月电话回访加调查)。
5.1.2 今年1-5月份,无客户反映阀门质量问题。1-5月份客户共反映二次问题。
6 事故事件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6.1 本次内审共发出4份《不合格报告》,并已纠正。
6.2 上次管理评审的纠正措施已按计划全部完成,GB/T19001-2016/ISO9001:2015 及API Spec Q1、CE质量体系审核开具的不合格项均制定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按计划完成,全部验证关闭。
6.3 持续改进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我公司东厂更换焙烧炉一座,购0.5吨的中频炉一个,维修铸钢车间。持续改进,使公司不断跨上新台阶,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壮大。
7 组织结构、职责分配、资源配备情况是否适宜
7.1 现状
7.1.1 公司现设置公司办、技术处、质检处、销售处、供应处、设备处、财务处、仓库和六个生产车间,结合 GB/T19001-2016/ISO9001:2015、 APIQ1、CE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修订了各部门和各级人员的职责,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7.1.2 公司编制年度培训计划,组织了GB/T19001-2016/ISO9001:2015&
API Spec Q1、CE标准培训、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生产工人和检验员岗位技能培训,今年,公司员工受训率达到100%。聘请安全专家来我公司进行安全消防培训并指导进行消防演练。
7.2 结论或纠正措施
对2022年的管理评审进行了跟踪验证,部分问题已改进,措施的实施有效。2022年开发的新产品注(蒸汽)气安全阀A48Y-420I DN40和A21Y-500/500P DN25(水用)已经投放市场。
7.2.1 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来看,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合理,资源配备基本满足需要。
8 顾客或员工对质量体系有益的建议
8.1各部门需进一步组织本部门员工学习质量标准和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进一步加深对标准和文件的理解,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8.2目前生产和管理部门对统计技术的应用不够完善,为提高公司管理层及各员工的素质,应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公司人员的素质水平,使之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9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是否有修改的需要
结合本公司的阀门生产与销售需要,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能满足GB/T19001-2016/ISO9001:2015、 APIQ1、CE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若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进行修改。
10 GB/T19001-2016/ISO9001:2015、APIQ1、CE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有效性:
API Spec Q1 (第九版)及增补 API 6D(24版) 及增补、PED新的标准生产的产品全部按照API、TS、CE产品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生产和检验,能够完全满足标准的规定要求。
会议再次确认了目前适用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标准版本,均为有效版本。
二、管理评审输出:
1.1 公司的质量方针是适宜的。
1.2 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适宜的、充分的和有效的,具有较好的自我完善能力。
1.3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的改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加强质量监控,保证质量再提高。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力。
1.4 工作环境和安全的改进:加强基础建设,美化环境,使员工的生活、 生产水平及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
1.5 资源需求:
1)2022年公司所建仓储管理数字系统要加快速度完善,以便仓库管理人员能更好地掌握库存数量,准确安排生产计划,达到科学安排生产。
2)加快想方设法引进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人员,增强技术实力,充实公司的后备力量。
以上提出的建议希望公司办给予验证,并对资源需求方面在适当时机予以实施,在持续改进中得以完善和提高。